陈韬彬,男,江西人,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2012年毕业。毕业之后进入中国新闻社,担任记者,曾以援藏记者身份,援藏1年。
陈韬彬感慨,时光真是易逝,就像离弦飞出的箭,直到写下文字的此刻,才发觉大学毕业竟已十年。
十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生这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十年前,初入社会,背着理想与梦愿,鲜衣怒马;十年后,当穿过荆棘与患难,无形的梦愿终于在奋斗之路上,结出了有形的样子。这一切,无论成败,其实都已留在心底,成为了一段继续出发的珍贵财富。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对陈韬彬而言,这十年间,对陈韬彬最有影响的一段经历当属援藏。
2016年,在中国新闻社做编辑的陈韬彬,主动申请了援藏报道,在圆了陈韬彬想去西藏愿望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职业从编辑到记者的转型。
而西藏,就成了陈韬彬记者之路的开始。在这之后的500个日日夜夜里,这份职业,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个方面全面锤炼了陈韬彬,让陈韬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获得蜕变与成长。
脚力:身体力行永远是第一位
记者,身体力行永远是第一位,也就是“四力”要求之首的“脚力”。在恶劣环境的西藏,脚力就更显重要。
在藏期间,陈韬彬先后走遍了西藏全境的7个地市,从海拔不到2000米的樟木中尼友谊桥到超过5000米的珠峰大本营,从险峻奇崛的川藏线到羌塘草原无人区。每一次的采访,都有一种在挑战身体极限的感觉。在珠峰大本营跟随采访登山者拾捡垃圾时,每每想再上升一步,都要多喘几口气;在川藏公路沿线采访护路的交通部队时,每过一险要处,都像是捡回了一条命。
不过,当亲身采访和感受那些人那些事时,身体的苦并不值得一提。陈韬彬一直坚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身体力行,才会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才能写出更有温度、更多细节、更有力量的文字。
在《川藏线“卫士”20年护路历险记》的纪实报道中,很多可爱的交通武警战士就打动了陈韬彬。在路过川藏线9大险段之一的波密牛踏沟段时,武警二支队宣传保卫股股长陈荣军小心翼翼地将三根香烟插在三个橘子中间,点燃,青烟在奔腾的江水旁慢慢升起。他说,每次路过我们都会点上三根烟,以祭奠在此抢险牺牲的三名战友。“事实上,沿线9个中队养护路段的情况不同,不是高海拔就是险点、灾害多发段,每个战士都能讲出一大段惊险壮阔的故事。”年纪轻轻的武警交通二支队五中队操作手白刚则脱口说出了一段朴实的话:“当兵嘛,过去是炸碉堡、堵枪眼,和平年代就应该抢险保通,奋战在第一线。”
眼力:生活处处需要火眼金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发现新闻点最好的诠释。
西藏虽然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新闻活动资源有限,但其实并不缺少新闻点。相反,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发现。
陈韬彬所在西藏分社,由于人员紧张,记者并没有固定的跑口领域,这反而满足了陈韬彬很多好奇探索欲,很多领域的新闻资源都需要自己去开拓。在藏一年多来,陈韬彬基本跑遍了所有领域,除了时政民生、经济交通,一些生疏领域,如宗教、体育、边防、妇联、档案、林业等也都有涉及,社会题材也包括藏漂、公益、创业、太极拳、厕所革命等方面。先后主动挖掘、采写了《西藏足球走过的百年记忆》《西藏挑战“高寒种树”世界性生态难题》《西藏掀起“厕所革命” 布达拉宫“先行”》《“藏漂”心声:我们只想在他乡认真生活》等多篇独家新闻。
除了发现新的新闻素材外,在常规活动中寻找新的角度,也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以2016年12月24日西藏燃灯日为例。燃灯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一年一度的宗教活动。陈韬彬到现场后将文章主题锁定在两点,即如今盛大的燃灯日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民族宗教特色,同时亦逐渐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了解藏族文化的窗口。一内一外,结合当天的一系列活动,彰显主旨,点灯就是点燃自己内心的智慧,采写了《西藏燃灯日:万盏灯火照亮夜空 震撼中外来客》一稿。该稿获得了中国新闻社当月的好稿奖。
这次采访也让陈韬彬明白,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是多么重要。任何一个普通的新闻现场,都有可能蕴含着无限矿藏。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先行动,然后学会用心观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脑力:主动思考时代变化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写出的报道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这就要求记者要养成多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对时代变化的关注与思考。
如在藏区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公贡麻村,原本只是被安排采访当地的一处扶贫项目,当地农民通过种植油菜花,生产食用油而摆脱贫困。但当时陈韬彬的思路并没有局限于一地的脱贫,在陈韬彬的追问下,了解到过去此地以放牧为主,后来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生态恶化,当地农牧民面临着生态保护和吃饭的矛盾。于是政府开始推行禁牧政策,并逐渐探索、带动当地农牧民发展出一条集体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种植油菜就是这一变化的体现。
此地正好处于青海湖周边,据此,陈韬彬以点带面,采写稿件《青海湖畔的“新”牧民:从放牛郎到卖油郎》,从小地方上升到大区域,形象生动地报道了青海湖畔的时代之变。
总结这次报道的成功关键有两点:首先,对藏区变化有长期关注,并融入个人思考,这并不是一地之脱贫,而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变化;其次,爱好地理,对位置敏感,该地并不是普通地区,而是生态极为重要的青海湖腹地,更容易引人关注。
这类观察解读的报道还有多篇,如稿件《“西藏号”班列开启青藏高原“大流通时代”》,以近年来中国各地纷纷开通各类“一带一路”货运班列为背景,重点讲述“西藏号”班列开通带来的意义,西藏终于开出了自己的“班列”,“有进有出”的这一实质性变化,预示着一个新的流通时代来临。
笔力:知行合一落于笔
不管是脚力、眼力,还是脑力,最终都要落于笔力。不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至少对成品要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文字、图片、视频,都是呈现的形式,以图更丰富地展现新闻,正所谓落笔生花。
陈韬彬深知自己是一个文字记者,虽然在拍摄方面也有产出,但自始至终都以文字工作者为立身之本。过去持续的写作经验和编辑经历都给了他“笔力”的磨练,而当自己走出办公室,走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闻现场,让陈韬彬更踏实地体会到什么是“知行合一”,这些新闻现场极大地提升了他写作的思想高度和境界。
回顾十年工作历程,陈韬彬学长说:“其实,一个优秀的记者,一篇好的报道,都少不了扎实的脚力,火眼金睛般的眼力,有深度的脑力,以及温暖又有力量的笔力,这“四力”环环相扣、互为补充。而这“四力”也是一种能力,它可以迁移到任何工作和生活中,让自己不断适应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