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艺术与传媒学院2025级传播学新生引航教育在融洽的交流氛围中拉开帷幕。会议由院长助理朱颖博主持,传播学教研室主任张坤、专业教师周艳霞、高云娇、王晨以及辅导员老师朱梦娟、杜志超共同出席,与新生展开深入对话。本次引航教育围绕“重构学习观、规范课堂秩序、实践路径探索、师生协同成长”四个维度展开,为新生规划大学发展路径提供了清晰指引。
重构学习观:从被动接受者到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
院长助理朱颖博在开场发言中指出,面对信息过载、媒介融合日益复杂的传播生态,新生亟须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蜕变为问题的“主动探索者”。她强调,完成这一转变需着力培养两种核心素养:一是不囿于教材的批判性思维,勇于对传播现象追本溯源,洞察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与社会动因;二是主动挖掘、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将图书馆数据库、前沿学术讲座、实验室设备等转化为支撑自身成长的“动态工具箱”。在阐述传播学人才培养理念时,朱助理进一步提出,“全人教育”是本专业始终坚持的方向。她表示:“坚实的专业根基是未来职业发展的起点,但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通过以赛促学、引入真实项目等方式,积极推动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从‘知’到‘行’的有效跨越。”

规范课堂秩序:实现“管”有尺度、“学”有方向
张坤主任结合专业特色,就强化学风建设、夯实课堂管理、严肃课堂纪律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良好的纪律性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传播领域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他指出,作为未来的传媒工作者,同学们应从课堂开始培养自己的“把关人”意识与专业精神。他要求,必须严格规范课堂秩序,杜绝无故迟到、低头刷屏、随意讨论等行为,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与准确。同时,他鼓励师生探索“情境模拟”“案例辩论”等互动式教学,将课堂转化为传播实践的演练场,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管”有尺度、“教”有深度、“学”有热度。

实践赋能:在探索中定位发展方向
周艳霞作为导师导学老师,从专业实践角度为新生指明路径。她建议学生充分利用社团、工作室、志愿服务等平台,将兴趣转化为实际能力。“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尽早规划至关重要。”她鼓励新生从低年级开始规划发展方向,通过考取证书、参与实习等方式积累竞争优势。

导师承诺: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引航教育尾声,朱梦娟老师与杜志超老师强调,教师将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我们将始终敞开办公室大门,用心倾听每位同学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整场活动在热烈的交流中持续了两个小时。新生们普遍表示,通过此次引航教育,不仅对专业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大学生活规划有了明确方向。
艺术与传媒学院周艳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