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14点30分,传播学教研室在明德楼321召开了新专业申报调研总结研讨会,传播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坤老师主持。
在申报新专业的征程上,传播学教研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次研讨会是对本学期开展的“北京联合大学调研”、“北京邮电大学调研”、“中国传媒大学调研”、“八达岭智慧文旅调研”、“快手公司调研”5次调研活动的全面总结与深入研讨。
研讨会上,张坤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内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情况,强调了申报新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老牌新传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都尚未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该专业的课程,融合了新传、广告、营销、社会、心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未来前景可期,而且非常适合我们。
随后,路彩虹、柳秋华两位老师分享了调研的收获与感悟。路彩虹老师认为:新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加强产教融合,课程与项目结合,项目上可以侧重培养学生视频拍摄的实践能力,把视频拍摄这一项做专、做强,并注重在实践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并提高学生认知。
柳秋华老师仔细分享了每个调研院校的特点,并强调:新专业培养方案中要体现我们的专业特色,具体实施中可以尝试长期的持续的包括多门课程围绕一个主题做实践,产生集合效应达到聚焦的效果,以此来培养有专长的应用型人才。
研讨会上其他老师也积极发言,围绕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积极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通过具体实践和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比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就业渠道。
会议最后由教研室主任张坤老师总结,他提出未来新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分别是“器”、“艺”、“道”。其中“器”是工具课程,比如软件的具体操作与使用,拍摄设备(相机、摄像机、无人机、运动相机等)的操作与使用。“艺”是实践理论,比如《文案写作》、《新媒体运营》、《纪录片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不像工具操作,老师做一步,学生亦步亦趋即可。这些课程需要学生使用工具,具体创作、制作,在创作制作中领会理论,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创作能力和艺术感。“道”是科学理论,是经过科学实验、学术检验过的系统理论,是理论中的干货,是实践理论背后的底层逻辑,包括但不限于传播学、语言学、数据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理论。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不仅为传播学教研室申报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教研室成员之间的凝聚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专业的申报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