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晚八点,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虚拟教研室线上举办了“互动游戏领域课程群教学研讨”会议。活动由传媒院艺术教研室主任朱颖博主持,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专家齐聚,传媒院全体教师参与,共探互动游戏的课程与教学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马天容聚焦“创实赛学”,分享了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教学革新。他概述了数媒艺术专业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调整,强调课程建设紧跟AI、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前沿。“创实赛学”的工作室模式则通过跨专业合作、学生自主管理、竞赛与企业实践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国家文物局、冬奥会等重要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后部分学生成功进入腾讯等企业或自主创业,展现出作为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清华大学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研究员久子探讨了互动电影游戏的身份归属议题。互动电影游戏作为电影与数字游戏媒介融合的产物,它结合了电影后倾式的“凝视性观看”和数字游戏前倾式的“任务式交互”,两种特性对创作设计策略和表现形式提出了不同要求,进而影响了身份归属的界定。最后,久子老师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的互动剧课程,该课程侧重于编剧与互动剧创作教学,利用哔哩哔哩平台收集观众反馈,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开拓了互动剧课程的教学新思路。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白志勇分享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与线下灵活结合,注重课堂师生间的面对面互动,强调对录播课程、慕课等平台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课程设计注重多领域融合,通过实践驱动和“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项目能力;采用小组制创作和跨学科导师协作,强化创新与合作能力,同时利用多样化的反馈机制快速优化教学。这种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成效,有效推动课程创新与人才培养。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岩围绕跨学科融合的“VR+X”美育科研矩阵式资源建设展开,深入探讨了虚拟现实(VR)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张老师重点阐述了“VR+X”的理论框架,该理念强调跨学科合作,旨在解决传统VR课程中存在的学科壁垒、技术脱节、美育素质不足等问题。基于“VR+X”跨学科育人理论理念,课程体系涵盖VR技术、信息可视化、互动媒体等,通过工作坊、学科竞赛、跨专业指导、科研课题等方式,持续推动教育创新。
会后,传媒院的老师们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马天容、李若雯等老师与北京林业大学白志勇老师和清华大学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的久子老师分别就AIGC融合教学、交互电影的叙事性和游戏性等问题展开探讨。会后的交流加深了传媒学院老师对互动媒介和课程教学的理解。
会议尾声,传媒院副院长陈薇对四位专家所做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本次研讨会从教育和学术的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互动游戏领域,不仅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也为互动游戏相关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对于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人:韦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