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研究

新专业申报在行动:传播学教研室赴快手总部调研

12月4日下午,传播学教研室张坤、高云娇、柳秋华、王晨、王嘉琳、闫敏一行六人赴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元中心”进行深入调研,受到了快手公司内容策划总监袭祥德、运营专员戚文媛的热情接待。

双方首先就“互联网所需的新媒体人才”展开座谈交流。袭祥德总监是98级新闻专业毕业,戚文媛则是14级新闻专业毕业,两人一致认为: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与授课方式,很难满足互联网公司的人才需求,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也很难与专业课程相接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效沟通。传统的新闻行业,个人往往是单打独斗,一篇新闻,从采访到写作再到编辑,一般是一个人完成,最多是两人(记者+编辑)完成。而新媒体行业,则是集体作战,没有任何人可以包打天下。正是因为集体作战,所以新媒体行业的策划、运营人员,每天有大量的沟通交流的任务,涉及到和用户、头部流量账号的外部交流,也会和同部门、不同部门的同事交流,这就要求具有很强的高效率沟通能力。

第二,高效应变。新媒体公司的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的。以运营为例,几乎每个节日,甚至每天都有新的运营策划任务,这就要求非常强的适应性、及时的应变能力以及持续韧性。

第三,“网感”思维。无论是做运营,还是总公关策划、品牌传播,要具有很强的“网感”,也就是对于内容发布之后,是否会“爆款”,是否可能成为“热搜”,要有超强的预判力。

既然传统的新闻专业很难适应这种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快手如果要招聘相关人才,主要凭借的依据是什么呢?

每年都要参与快手招聘工作的袭祥德给出的答案是:学历+实习经历。

快手面对全国各地投过来的海量简历,首先进行机器筛选,主要是筛选学历,学历中研究生优先,优质高校优先。之后,会进一步按照实习经历进行筛选,对于快手来说,学校中的获奖经历,参加学科竞赛的获奖经历,都并不被重视,快手着重考察行业实习经历,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最后,就是面试环节。快手的面试,主要看个人的语言表达与“灵性”,知识方面,重点是对该行业的认知程度,包括对整个行业的认知广度,对行业产品的认知深度。

调研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就第三个问题,也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高校应如何培养互联网所需的新媒体人才”,和快手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探讨。

袭祥德总监建议,高校首先不应该闭门造车,尤其不能理论脱离实际。以“策划”为例,首先要明确具体是策划什么,毕竟“万事都有策划”,到底是营销策划,还是内容策划,还是活动策划?不同的策划,应该有不同的规律。

戚文媛专员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企业仿真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例如在广告类课程的教授中教师扮演“甲方”,同学们分组模拟“乙方”,每一组都以赢取与甲方的合作为目标,不断修改打磨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自我驱动完善作业,而且还能对商业运作流程有切身体悟。

此外,袭祥德总监还建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营自媒体账号,如快手、抖音、小红书、公众号等。在运营的过程中积累作品、粉丝量和运营方法,优质账号对学生未来的实习、就业大有帮助。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明确了高校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双方一致认为。新专业必须持续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期望未来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助力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