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研究

新专业申报在行动:传播学教研室赴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调研

11月5日,在传媒院淮永建院长牵头下,传播学专业教研室张坤、柳秋华、刘畅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深入调研,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丰瑞、于鹏、孙竞舟老师的热情接待。

中传网络与新媒体负责人丰瑞老师,首先开宗明义地和我们探讨了第一个问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色是什么?大家的共识是:这是一个以传统新闻传播知识为底层逻辑,同时又通过技术进行赋能的专业。

伴随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新传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需要增加什么课程?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环境下传媒人才市场要求,中传增加的课程,主要是两个方面:数据挖掘与分析、程序设计。

第三个问题来了:加上这两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做什么呢?

负责数据挖掘与编程课的孙竞舟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学生可以自己做小程序或者h5,从前期数据调研与分析,再到策划文案撰写,以及设计、编程制作,全程自己完成。

对此我们提出了第四个问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一般招的都是文科生,这些文科生学这些硬核课程,是否吃力呢,又要学到何种程度呢?

根据孙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中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没有数学课,但是上面两种课程学生也能学会。孙老师说,课程的重点不是让他成为熟练的码农,而是成为懂编程原理,可以借助AIGC的编程去解决问题的人。

与孙老师教类似课程的于鹏老师也分享说,这些课刚来就要开,让学生从大一就感觉这专业是有份量的,有要求的,不是那种水的专业。于老师还建议,一些视听创作的课,留到大三上,否则容易让学生误解,以为很简单。

最后,丰瑞老师又做了整体的概括:中传网络与新媒体的学生,写作、做媒体类视频、融媒体新闻,是其核心竞争力,数据和程序则是为其赋能,但不是主体。关于写作,丰老师更是给我们分享了传媒大学的秘密武器:每学期都开课,整整开三年六个学期,每周上两节,每周写一篇新闻评论或申论,必须手写。

孙竞舟老师补充说:一开始学生都不理解为什么每学期都有写作课,甚至抵触。但是到了大三,所有学生都觉得:这个课太有意义了!

之后,中传老师又带领大家参观了电视学院的演播室(《鲁豫有约》拍摄地),以及民族文化国际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次调研,传媒大学倾囊相授,对传播学教研室的新专业建设启发颇多,相信对我们制定更加科学严谨的培养方案会起到较多帮助。

(传媒学院张坤供稿)